Page 24 - 中建筑港集团企业内刊《筑梦SPACE》创刊号
P. 24

C M Y K







                         三色光·发展纪实
                         Three%Colors%%Development%Records





                         工程师们采取了高于行业规范的环保标准,控制块石含沙量、最大程度加快挖泥抓斗提升速度、确保
                         每日排水沟和泥沙沉淀池的贯通等一系列措施,以绿色理念保障了现场环保施工,将对生态环境的
                         不良影响降到最小。
                             在国家深海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海上施工区域狭小、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因素大、沉箱长
                         距离拖运安装等行业技术难题,但这并没有难住项目团队。 项目技术团队通过策划研究,反复模拟,
                         果断采用难度系数极高的“水下过驳”施工工艺,该工艺经过多次实验后成功获得运用。 同时,将半潜
                         驳单次拖运一个上千吨沉箱改进成单次拖运两个沉箱,这样一来,沉箱拖运次数便由之前的 30 次降
                         低至 15 次,工期节省了 40 余天,施工成本降低了 50%,并减少了 50%的船舶作业污物排放量。在解决
                         沉箱出运安装难题过程中, 工程团队还创造了沉箱水下存放与起浮等 2 项省部级工法,5 项国家专
                         利。
                             如今,“蛟龙”号可以搭乘母船“大洋号”从国家深海基地起航,下沉到 7000 米海底,可以说,世界
                         的海域有多深,中国的深潜装备就能去多深,“可下五洋捉鳖”的民族夙愿得以实现。































                         创新助力“科学号”劈波大洋

                             国家海洋科学考察基地是中国最大、最先进的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母港基地。 近年来,中建
                         筑港正在不断为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积蓄新动能,为“科学号”这个海洋上的“移动实验室”建家,科技创
                         新是中建筑港最深沉的精神禀赋。
                             中科院科考基地项目建设之初,就存在原码头狭窄不具备陆上施工面、海况多变、区域岩层地质
                         条件复杂、抛石层表面条件差等多项难题。
                             即便如此,从 2013 年 12 月动工开始,筑港人仅仅花了 8 个月的时间,便圆满完成科考基地码头
                         项目建设。 这期间,项目管理人员不眠不休地查阅文献,项目组专门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组建了技
                         术攻关团队、成立了专题研究小组……无数次的头脑风暴、试验比选、反复论证,项目团队研究采用的
                         水上钢平台施工方式,一举攻克了陆上工作面、灌注桩及施工横梁所面临的难题。 水、陆同时投入船机
                         施工解决了作业面狭窄的问题。 同时,项目还在行业内首次引入了咬合桩工艺,有效地解决了护岸修
                         缮设计的难题。 创新性采用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技术,不但增加了码头透风性,也让海水能够自由地流
                         动,使科考码头能够抵御十二级的台风。 为了节省工期、节能减排,在科考基地的项目中,工程师们将
                         BIM 技术大量地运用到了施工当中,由此实现了4D 施工模拟和 5D 施工管理,项目工期得以大大缩






                    24 SPACE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