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思想。正是在这一年,国家海洋科考岸基配套设施及保障条件建设项目落户青岛薛家岛轮渡码头。岸基综合支撑保障是解决重大综合性海洋科技问题的重要平台,技术标准严、建设要求高,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个海洋科学综合考察基地。
从2013年码头改扩建打下第一根灌注桩,到港池泊位疏浚,再到船舶运管中心楼、海洋调查装备测试楼、护岸修缮,四年栉风沐雨接续建设,中建筑港人始终坚守央企责任,以央企品质服务国家项目,一步一个脚印,严把安全关、严控质量关、严守时间关,用品质与高效赢得了业主的赞赏,用实干和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圆梦海洋科考。
一份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国资委肖亚庆主任曾指出,央企应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天职,牢牢把握大局大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勇做担当国家使命的领头雁。作为国家海洋科考岸基配套设施及保障条件建设项目系列工程的施工单位,中建筑港将其视为一项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一份必须完美履约的政治答卷。2013年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连生在开工仪式上强调,项目施工管理人员务必要做到意识先行、使命至上,严格按照业主方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统一协调与安排,勇担重任、不辱使命。
如何能将这份使命担当转化为精品工程,中建筑港人做足了功夫。投入施工以来,项目部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科学组织、精心部署,层层落实安全、环环紧扣质量。加强了集团总部监管、事业部分管、项目部直管的三级管控体系,建立图纸会审、质量例会、质量考核、质量奖罚等10余项管理制度,岗位职责清晰明确,管控措施落实有效。同时,针对工程特点制订了严于规范标准的基础内控措施,并严格组织了实施。针对重点施工部位,组织专项方案研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三级交底及三检制度,逐级落实,为质量创优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在严格规范的施工管理与质量管控下,2015年8月,码头改扩建、港池泊位疏浚顺利完成竣工验收。2016年5月,“科学号”首次停靠母港,标志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63年没有科考船专用码头的历史至此结束。2017年4月,海洋调查装备测试楼、船舶运管中心楼陆续完成竣工验收,多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的开放型研究中心以及综合性研究协同创新平台全面建成,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两项技术创新的广泛应用
科技创新,是中建筑港人最深沉的精神禀赋。在近4年的建设过程中,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立足项目实现多项重大技术创新,为各阶段工程顺利竣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制新工法,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灌注桩成孔难题。码头改扩建项目原码头宽仅8m,不具备陆上施工工作面,且施工受到潮汐、海流、波浪、风力的影响较大。为此,项目管理团队通过开发以搭设海上施工平台、桩位初平、边钻孔边跟进护筒为核心的复杂地质条件下水上钻孔灌注桩施工工法,节省各类施工成本37.64万元,节约工期30天。
行业内首次引入咬合桩工艺,解决护岸修缮设计难题。护岸修缮项目的回填土层中含有较多强度大于50MPa的块石,常规板桩码头墙身工艺无法解决。项目技术人员在咬合桩导墙施工工艺、咬合桩表观质量保证措施上进行了工艺改进,所有86根桩均检测为一类桩。在工期、质量、造价三方面都获得了业主单位的一致好评。
除此之外,作为青岛地区较早在水工行业应用BIM技术进行项目管理的企业之一,中建筑港在码头改扩建工程中利用BIM技术,将工程进度计划、材料管理、成本管理等施工管理内容与工程模型挂钩,实现4D施工模拟、5D施工管理。通过4D施工模拟,对桩基、胸墙施工顺序进行优化 ,项目工期大大缩短。
“三大五化”策略的未来之路
自2013年项目开工以来,公司连续收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表扬信4封,信中每年都有这样一段话:“贵公司切实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勇于承担国家重点项目,发挥央企科研技术优势,不断优化设计,加大资源投入,优质高效的完成各项建设任务。这期间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施工风范和一心为业主服务的理念给我方留下了深刻印象,赢得了各方领导的高度赞扬。”
近两万多个小时的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项目团队勇担国家战略使命、心系完美履约,最终为“科学号”科考船建造了一个功能丰富、品质过硬的“家”,为我国深海高新技术进步,实现海洋科技跨越发展,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强力支撑。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建设海洋强国再一次吹响了号角。培育服务高端大客户、拓展国家级重点项目,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综合保障岸基平台项目系列工程正是近年来中建筑港勇担央企责任、服务国家战略、打造亮丽港航品牌的一个缩影。未来,中建筑港将坚决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牢记打造世界一流中建港航企业重托,传承红色基因、凝聚蓝色力量、坚持绿色发展,发挥专业优势、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继续以最优的服务、最优施工管理、最优的专业品质,突破高端、引领发展,全力打造中建港航一流品牌。
(何毅、王连鹏/报道)